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统计,目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%,已经把曾经的“世界第一产珠国”日本远远抛在了后面,然而与骄人产量不匹配的是,中国珍珠业产值仅占全球珍珠总产值的10%。
一串质量较好的国内淡水珍珠不到100美元,一串色泽尚好的日本Akoya珍珠项链则要2000美元,而同样颜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珍珠,由于形状和大小不同,售价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!
此外,2013年以来,国内珍珠统货(刚采收上来,不分等级的珍珠)价格涨幅超过30%,部分品种价格涨幅甚至翻倍,但同期国内优秀珍珠企业以及中小企业,包括上游养殖户普遍陷入微利甚至不赚钱的境地。
国内珍珠占全球95%以上的产量,产值却仅占全球10%;2013年珍珠均价上涨逾30%,全行业包括产业链的最上游竟没有受益价格的上涨。中国的珍珠产业究竟陷入了怎样的怪圈?行业“高产低值”的背后又留给大家怎样的思考?
回顾:历经四个阶段80年代后铸就产珠大国
2013年至今珍珠价格的快速上涨,让珍珠的受关注度再次回归。作为珠宝行业的一个子行业,我国珍珠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,在全球珍珠市场又占据怎样的地位呢?
首先看下珍珠是如何形成的。珍珠形成过程是外来异物进入贝类软体动物体内后,对其产生刺激,由动物体内分泌物层状包裹形成的有机质球状颗粒。珍珠按产出水域可分为海水珠和淡水珠两类,全球的海水珍珠主要分日本珠、中国南珠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为主的大溪地黑珍珠,以及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缅甸等地养殖的南洋珠。淡水珍珠则95%以上产于中国。
我国的珍珠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,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记录,但对其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发轫于新中国成立后。回顾行业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,国内珍珠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萌芽到初步发展
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,是淡水珍珠养殖从萌芽到发展的试验、探索阶段。在此期间珍珠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,淡水珍珠养殖获得成功,且出现了优质的淡水无核珍珠。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,江苏苏州和浙江德清、萧山、山下湖等地以村镇为主体,进行了有组织的淡水珍珠养殖。
第二阶段:养殖规模迅猛发展
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,在“改革开放、发展经济”的政策指引下,由于农村承包制的落实,传统农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,珍珠养殖热潮席卷大江南北。其中江浙一带养殖淡水珍珠的热情尤其高涨,养殖规模发展迅猛,年产量急剧增加。但在这个阶段,珍珠养殖大多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形式的小规模养殖,缺乏企业化、规模化养殖。此间,位于诸暨山下湖镇的阮仕珍珠开始创立,开启珍珠事业。
第三阶段:淡水珍珠企业化发展
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,是我国淡水珍珠养殖的企业化发展阶段。
1992年国家取消珍珠统一经营制度和珍珠出口许可制度后,以阮仕珍珠前身为代表的大批珍珠企业涌现,实现了由珠农个体经营向现代化企业运作的转变。珍珠企业开始重视提高产品质量,引进、研发珍珠加工技术,开拓国内外市场,建立营销网络,打造产品品牌,为我国淡水珍珠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,由此也打造出阮仕珍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。
第四阶段:淡水珍珠进入产业化发展
进入21世纪后,中国淡水珍珠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,从原来的珍珠养殖和原珠批发扩展到珍珠首饰加工、珍珠粉开发、终端产品开拓,珍珠养殖等领域,加工技术不断提高,产品设计、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增大,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升级,在世界珍珠产业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近期,珍珠在华东林交所挂牌上市,将刮起一场珍珠产业风暴,通过珍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接,同时还有广大个人交易商的共同参与,在三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,买卖双方充分竞争,最终形成公平合理透明的市场价格,从而成为市场公认的基准价,强化中国珍珠原料的定价权和话语权。与此同时,珍珠在华东林交所挂牌上市,也为珍珠现货企业带来福音,企业可以通过华东林交所现货交易平台提前锁定商品价格,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,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。